精读 | 迈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注:本文发表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年第1期。本文对2020年中国全年GDP增速的预测为2.3%,与1月中旬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完全一样。本文全文约25000字,请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全文”免费下载。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迈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
——2020—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提 要] 2020年是中国宏观经济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成功取得了新冠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的双重胜利,再次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中国经济的弹性韧性。2021年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更是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启十四五规划实施战略转换的第一年。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通过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迈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决定了战略转型和战略替换将是2021年经济运行的核心主题。在此背景下,世界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国超常规政策的常态化、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化和调整、内生新动能的逐步抬头将成为左右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最为核心的四大力量。
[关键词] 中国宏观经济;十九届五中全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经济复苏;十四五规划
以下为本文内容节选
如需阅读全文请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全文”
一、总论与预测
2020年是中国宏观经济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和防控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回落。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成功取得了新冠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的双重胜利,再次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中国经济的弹性韧性。
第一,新冠疫情导致的大流行和大封锁是超级黑天鹅事件,成为导致中国经济急剧下滑的核心原因,中美贸易冲突并没有按照2020年年前预期的那样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走势的核心因素。
第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疫情管控方案+适度刺激的经济纾困方案,是2020年中国经济走出疫情困局的关键。
第三,以疫情阻击战的胜利为行政性全域复工复产的前提,以行政性全域复工复产为经济快速重启奠定基础,以“六保”为核心的一揽子规模化刺激方案为国民经济循环快速复苏提供核心动力。这种战略组合和政策路径的选择是中国宏观经济实现V 形反弹和稳定步入复苏轨道的另一关键。
第四,中国疫情与世界疫情的不同步、中国产业链与世界产业链重启的不同步,使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疫情物资和“宅经济”的供给基础,保证了中国外需不仅没有随着世界贸易的崩溃而崩溃,反而逆势出现超预期反弹,为中国内循环的重启和经济整体复苏提供了强大支撑。
第五,由于疫情冲击的不对称性以及救助政策的结构性效应,中国经济的复苏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和不同部门具有明显的差异,复苏的不同步、复苏的不稳定、复苏的不均衡是2020年中国经济复苏的显著特征。
第六,随着一揽子规模化政策的实施、外需的持续上扬和内生动能的逐步恢复,中国宏观经济在反弹中呈现加速上扬的态势。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速将接近潜在水平,为2021年非常规政策的逐步退出和新战略规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第七,从长时段和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启动创造了最佳的战略时机和宏观基础。我们必须全力把握新冠疫情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不同步复苏、中国内循环与外循环不同步启动所带来的战略转换契机。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 模型),设定2020年和2021年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假设为:(1)名义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分别为3.6%和3.0%; (2)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分别为7.0 和6.6。分年度预测2020年和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核心指标,如表1所示。
1.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在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呈现加速反弹,第四季度GDP实际增速达到5.9%,全年实际增速达到2.3%,比世界经济增速高6.7个百分点,但仍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
2. 在供给端,疫情对于第三产业的冲击尤为明显,2020年全年增速较2019年回落了4.9个百分点;在需求端,消费受到的冲击尤为强劲,全年增长-1.8%,增速较2019年下滑了9.8个百分点。供需两端恢复不均衡较为明显,需求不足问题进一步凸显。2020年核心CPI和GDP平减指数分别较2019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
3.2020年出口状况没有延续2019年持续回缓的态势,反而在疫情的冲击下出现逆势上扬,全年增速达到2.4% (美元标价),贸易顺差较2019年增长了740亿美元,同比增长19.9%,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大幅度上扬,成为2020年超预期的事件之一。
4. 固定资产投资在各类政策的推动下,2020年第四季度出现明显加速,预计全年增速达到2.6%,较2019年下滑了2.8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和民间投资低迷依然说明市场预期并没有完全得到逆转。
5. 自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货币政策进行了边际调整,数量的收缩和价格的上调反映了政府对于金融风险的高度关注。
6. 由于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基数因素,2021年各类宏观参数将全面反弹,全年GDP实际增速预计将达到8.1%,并呈现出严重的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
7.2021年供需两端将进一步进行修复,并开始趋于平衡。在供给端,第三产业修复将深度进行,增加值增速将反弹到8.8%左右,较2020年上扬6.8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8.1%,较2020年上扬5.6个百分点。在需求端,固定资产投资将持续上升,消费恢复十分明显,增
速分别达到9.1%和10.1%。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和全球经济复苏对于中国外需的影响是多元的,2021年中国出口增速将出现小幅回落,同比仅增长0.6%,较2020年将下降1.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将持续扩大,预计增速依然达到13.6%。
8. 在供求相对平衡和基数因素的作用下,2021年中国物价水平总体平稳,但由于食品价格的常态化,核心CPI和GDP平减指数较2020年出现小幅上扬,预计CPI增速为1.8%,PPI增速为-1.5%,有效需求偏弱依然是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表象问题。
9.2021年是非常规政策退出的一年,也是战略转换的一年,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总额的增速将明显回落,与名义GDP 增速大致匹配。同时,财政扩张程度将明显回收。预计M2增速将稳定在10.2%左右,社会融资存量增速回落到10.1%。政府收入将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明显回升的作用下明显改善,为2021年各类赤字的全面下调打下了基础,预计2021年政府收入增速达到8.6%,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增速达到9.1%,与名义GDP增速大致相当。
二、V 形反转与稳步复苏的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
在“疫情阻击战+经济保卫战”的科学应对策略下,在“六稳六保”的一揽子规模性政策的有力支撑下,中国经济成功摆脱新冠肺炎疫情困境,实现V 形反转,并走上稳步复苏的路径。2020年前三个季度实际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增速均已经实现由负转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增加值、城镇新增就业累计增速尚未转正,但跌幅持续缩小。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样板。
(一)中国经济成功抵御疫情冲击并呈现十大亮点
2020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中国经济成功抵御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剧烈冲击,通过了一系列严峻考验,在第一季度有效控制住疫情并成功守住经济下滑底线,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实现核心宏观经济指标的V 形反弹并相继由负转正,在第四季度进一步延续复苏态势并逐步回归常态化增长,呈现出以下十大亮点。
1.实际GDP增速实现V 形反转。尽管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供需两方面受到严重冲击,当季GDP增速大幅下跌6.8%,但随着第二季度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六稳六保为核心的一揽子规模性政策举措加快供需两方面的修复,当季GDP增速迅速反弹至3.2% (见图1)。第三季度以来,随着宏观政策效果的持续显化和宏观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当季实际GDP增速进一步回升至4.9%,名义同比增长5.5%;2020年前三个季度累计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实际增长0.7%,名义增长1.4%。
2. 全国各地区普遍恢复增长。从不同地区的增长情况来看,目前除湖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上海和天津之外,25个省(市、区)2020年前三个季度累计实际GDP增速均已经恢复了正增长,其中有15个省(市、区)实际GDP增速在2.0%以上,7个省(市、区)实际GDP增速在1%~2%之间(见图2)。同时,绝大多数省(市、区)名义GDP增速高于实际GDP增速,这在宏观经济下行期间是一个好的迹象。在累计增速尚未转正的6个省(市、区)中,湖北因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前三个季度实际GDP下跌近一成,但相比第一季度的下跌近四成,呈现强劲的复苏态势;其余5个地区实际GDP跌幅均在2%以内,预计全年有望转正。
3. 工业增长回归常态,服务业生产持续恢复。从工业实际增加值增长看,202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8.4%,4.4% 和5.8%,呈现强劲的逐季回升态势;2020年前三个季度累计同比增长1.2%,高于经济总体增速(见图3)。
从服务业生产来看,2020年前三个季度,服务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0.4%,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负增长2.6%;分月来看,服务业生产指数当月同比增速于5月份首次实现由负转正,9月份同比增速恢复至5.4%,按照目前反弹节奏,预计第四季度可以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见图4)。
4. 高技术产业韧性十足,增加值和投资双双逆势增长。面对疫情冲击,中国高技术产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前9个月累计同比增长5.9%,与2019年同期增速相比,缺口缩小至2.8个百分点(见图5)。
从投资情况来看,相比总体固定资产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逆势高速增长。2020 年前九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1%,比全部投资增速高8.3个百分点。部分高技术产业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例如,医药制造业、电子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1.2%,20.4%,16.9%和16.8%。
5. 外贸外资超预期增长,累计同比增速双双由负转正。以人民币计价,2020年前十个月,中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长2.4%,进口下降0.5%,进出口总额增长1.1%,实现贸易顺差2.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强的正向拉动作用(见图6)。分季度来看,2020年前三个季度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1.4%,4.5% 和10.2%,呈现强劲的逐季回升特征;贸易盈余同比增速分别为-80.3%,55.6%和3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
同时,外商投资不仅没有证实“去中国化”的担忧,反而出现逆势增长。尽管在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直接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出现大幅下滑,但进入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以来出现持续强劲反弹,前三个季度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33亿美元,同比增长2.5%,增速比2019年全年增速高出0.1个百分点(见图7)。分季度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12.8%,5.1%和17.6%,呈现强劲的逐季回升特征。可见,尽管面临中长期挑战,但疫后中国巨大的需求市场、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都是其他国家短期内所难以替代的。特别是有效控制住疫情、不断加强外资保护、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市场开放,外商投资信心增强,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和服务业投资持续扩大。
6. 投资和消费需求持续恢复,内需增长动力逐渐增强。从内需恢复来看,中国投资复苏较快。疫情冲击下固定资产投资在2020年第一季度出现严重收缩,但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实现快速反弹,前三个季度累计同比增长0.8%,实现由负转正;2020 年10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3.22%,复苏态势依旧强劲,前十个月累计同比增长1.8% (见图8)。同时,消费持续复苏,但相对缓慢。2020年前三个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下降7.2%,前十个月累计同比下降5.9%,跌幅持续缩小但依然较大,与投资增速的缺口由疫情暴发前的高3个百分点左右逆转为目前的低8个百分点左右。从当月同比增长情况看,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首次由负转正,增长0.5%,9月份增长3.3%,10月份增长4.3%。
7. 随着经济稳步复苏,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下降,居民收入实现增长。2020年前九个月,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898万人,接近完成全年目标,不过相比上年同期减少18.1%。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020年2月份6.2%的峰值,下降至9月份的5.4%,控制在年度5.5%左右的目标内,较
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从5月份5.9%的峰值,下降至9月份的5.5%,较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见图9)。
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实现由负转正,消费潜力有望滞后释放。2020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同比增长3.9%,实际同比增长0.6%,实际增速年内首次转正(见图10)。前三个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同比下降6.6%,较2020年第一季度收窄5.9个百分点。
8. 随着经济复苏,公共财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明显改善。2020年前九个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计同比增长3.8%,率先由负转正;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同比下降6.4%,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同比下跌6.4%,跌幅持续缩小,而且税收跌幅收窄至与财政跌幅趋同,反映了经济基本面的回升(见图11)。
9. 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在外贸复苏的助推下,外汇储备明显回升,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随着2020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中国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持续扩大,官方外汇储备出现持续回升,10月份为31280亿美元,超过1月份31155亿美元的近期高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经历了上半年的波动贬值后,从5月份的7.1持续升值至10 月份的6.7,相比年初累计升值2.4%,相比上年同期升值4.7% (见图12)。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持续升值反映了中美疫情防控、经济基本面变化的对比,特别是年中以来,中国没有出现第二波疫情,而美国则面临第二波、第三波疫情的持续冲击,使得人民币市场信心得以最终确认。疫情暴发以来,中国股市在总体平稳中温和上涨。随着经济的持续修复,中国股市自2020年4月以来开始稳步回升。从2020年1月2日至11月12日,上证综合指数、深证综合指数、沪深300指数分别上涨8.2%,29.5%和18.2%;上证A 股总市值提高15.1%,平均市盈率提高0.8个百分点。
10. 疫情冲击下,房地产市场在“房住不炒”的基本定位下温和调整。在疫情的剧烈冲击中,房价保持温和上涨趋势。2020年前九个月,房价同比和环比涨幅总体趋缓,呈现温和上涨(见图13)。9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5%,环比上涨0.3%。从一线
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房价走势看,不同层级的城市之间也未出现明显的分化趋势,呈现较为一致的稳中趋缓态势,9 月份同比涨幅分别为3.9%,4.8%和4.4%。
(二)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复苏的逻辑支撑和战略意义
2020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中率先复苏,一枝独秀。这不仅源于中国经济固有的弹性和韧性,源于中国实施了一揽子规模性政策,更源于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果断而有序地采取了“疫情阻击战+经济保卫战”的策略组合。
1.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疫情管控方案+适度刺激的经济纾困方案,是2020年中国经济走出疫情困局的关键。
2. 中国疫情与世界疫情的不同步、中国产业链重启与世界产业链重启的不同步,使中国供应链产业链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3. 宏观政策力度显著高于往年,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有力支撑了中国宏观经济快速复苏。
4. 疫情阻击战和经济复苏保卫战的胜利,显示了中国制度优势和经济体系与产业链的弹性与韧性,也为我国战略深化和战略转型提供了战略契机。
三、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七大风险挑战
(一)外部环境的进一步复杂化可能冲击国际国内双循环
(二)总需求持续疲软,通缩压力加大,“债务—通缩”风险可能显化
(三)结构分化较为严重,不同层面的短板效应可能显化
(四)失业率上扬风险依然较大,中等收入群体所受冲击可能滞后显现
(五)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不高,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尚不稳固
(六)债务高企、金融条件收紧,金融风险问题可能全面显现
(七)“战略转换”和“政策退出”产生的风险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 必须理性、科学认识清楚2020—2021年宏观经济运行逻辑的独特性,全面认识到疫情冲击、疫情防控、经济纾困、疫情消退、超常规政策退出在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上带来的新规律和新现象。
2. 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疫情阻击战、中国经济保卫战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不同步性给予了中国十四五规划战略转型的契机,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面临的新任务具有强烈的挑战性。
3. 必须认识到当前经济复苏远没有达到常态化水平,经济复苏的核心力量依然来自超常规的疫情纾困政策,且具有强烈的不稳定、不均衡、不确定等特点。
4. 科学认识2021年各类宏观参数同比增速过高带来的经济景气假象,多角度多层次对2021年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进行科学研判。
5.202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以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为锚,以全面扩大内需、缩小供需缺口为基本目标,为新战略启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妥善安排抗疫政策和纾困政策的退出,积极应对金融风险显化的挑战,逐步回归常态化宏观调控模式。
6. 高度重视政府债务率的快速上升和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超常规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在2021年第二季度开启逐步向常规性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变。
7. 货币政策虽然在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做出边际调整,但贷款规模(13.1%)、全社会融资总量(13.7%)以及货币供应量(10.5%)等参数的增长速度依然大幅度高于名义GDP 的增速(5.5%)。虽然2021 年名义GDP 增速将提升到9%左右,但这些货币政策参数在2021年要进行进一步的适度调整。
8. 高度重视中国当前“高债务率”与“高实际利率”的组合所带来的多难问题。
9. 高度重视经济复苏时政策退出带来的风险问题。
10. 应对未来风险挑战,中国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本文全文约25000字,欲知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下载阅读全文)
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主编:刘元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517/F
版权所有
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文中插图未经注明均来自网络)
点
点击即可免费阅读全文